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昆明动物所在Science上发表干旱对洞穴生物影响的文章
日期:2013-04-19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作者:舒树森,蒋万胜 | 【 【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在最新一期(4月19日)的Science杂志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研究团队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 (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 Tony Whitten博士一起,发表了题为“Drought and China’s cave species”的Letter文章(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0/6130/272.1.full),指出中国西南地区长期的干旱将对洞穴生物构成严重威胁,而这种危险却一直被人们忽视。

洞穴生物是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物类群,它们的身体通常半透明、眼睛退化或消失、感觉器官发达,是长期适应洞穴黑暗环境的进化结果。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洞穴分布最为集中,也是洞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早在1978年,昆明动物所该研究团队的前辈褚新洛先生等就发表了中国第一篇洞穴鱼类的论文,记录了中国第一种洞穴鱼类—裸腹盲鲃。2005-2012年间,在世界银行资助下,全世界洞穴生物专家对广西洞穴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也表明,中国西南地区的洞穴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2009年起,我国西南地区遭受到了连续多年的干旱,而干旱发生地区正是喀斯特洞穴分布最密集的地区。长期的干旱导致洞穴补水减少,加之干旱区群众存在大量抽取地下水的迫切需求,将导致洞穴地下河水位迅速下降,甚至干涸;进而使原有生境不复存在;依赖其生存的洞穴生物也将面临大量死亡的威胁。更加严重的是,上述威胁并不仅限于某一个洞穴,而是整个干旱地区的多数洞穴都面临同样的威胁。由此可见,目前发生的连续大规模干旱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洞穴生物区系的破坏性将不可估量。

作为IUCN/WI淡水鱼类专家组(FFSG)中国区主席,杨君兴研究团队一直对中国洞穴生物多样性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保护十分关注,这次以Letter的形式致信Science杂志,希望全世界的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中国西南地区持续干旱对洞穴生物的影响,共同探讨应对干旱和洞穴生物保护之间的难题。

 
相关新闻
·昆明动物研究所揭示东亚存在史前人群迁徙的内陆路线
·昆明动物所张亚平院士一行访问越南科学技术研究院热带生物研究所并签订合作备忘录
·昆明动物所哺乳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心磷脂合成途径在生物界中的进化得到揭示
·昆明动物所贾第虫(Giardia)独特的原始进化地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昆明动物所生物多样性快速监测法最新研究进展
·昆明动物所揭示了两个重要光合作用酶的起源及其进化机制
·昆明动物所两栖类研究揭示影响中国南方山区物种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昆明动物所描述云南红河水系金线鲃属鱼类一新种——西畴金线鲃
·昆明动物所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研究上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滇ICP备050002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1225号 单位邮编:650204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5
电话:0871-65223106  传真:0871-65223217
单位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茨坝青松路19号 电子邮件:office@mail.km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