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在哺乳动物泌乳效率调控研究中取得进展

昆明动物研究所 邵海莉 2024-05-13

乳腺是哺乳动物的标志性状,它通过分泌乳汁将营养物质从母体有效地传递给后代,进而提高后代以及种群的适应力。在哺乳动物各个类群中,从有袋类动物到真兽类动物的产乳效率逐渐提高。虽然有袋类动物(如袋鼠和蜜袋鼯)和真兽类动物(如人类和小鼠)都能分泌乳汁,但它们在哺乳策略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袋类动物的妊娠期短,胎儿通过胎盘获得的能量有限,它们依靠在母亲育儿袋中较长的哺乳期来获取营养和生长,袋鼠的哺乳期约为300天,蜜袋鼯的哺乳期约为70-90天,而与蜜袋鼯体重相当的大鼠的泌乳期只有21天。真兽动物后代通过乳腺获得高效能量传递,使其后代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发育,并独立生存。然而,从有袋动物到真兽动物,哺乳动物高效产奶的建立机制仍不清楚。

小鼠的乳腺发育被精密调控,呈现动态循环,仅在泌乳期分泌乳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焦保卫团队发现,与胎盘哺乳动物不同的是,有袋类动物蜜袋鼯缺乏对乳汁分泌的精确调节,其乳腺发育不存在动态循环,即使在后代不需要乳汁的青春期也可以合成乳汁成分,能量浪费,泌乳调控能力低效。进一步探究发现,RNA结合蛋白FUS是这种低效率的部分原因。FU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中缺失一段甘氨酸丝氨酸(GS)富集序列,使得真兽动物如小鼠和蝙蝠的FUS表达水平在泌乳期被显著下调,从而促进乳汁分泌。而有袋类动物如蜜袋鼯,由于GS富集序列的保留,其FUS水平在乳腺发育各时期保持恒定,泌乳能力较低。在转基因小鼠模型中,通过在泌乳期特异上调FUS水平,研究团队发现泌乳期过量FUS水平通过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而抑制乳腺上皮细胞分化,导致泌乳失败和幼崽饥饿致死(图1)。临床上,FUS水平与哺乳期妇女的产奶量呈负相关。总的来说,这些发现揭示了FUS作为产奶量的负调节因子,为有袋动物到真兽哺乳动物的产奶效率的建立提供了调控机制。

5月10日,以上研究以Fused in sarcoma (FUS) inhibits milk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mammal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昆明动物所博士研究生邵海莉、黄吉鹏和副研究员王慧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焦保卫为文章的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春城计划、西部之光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8428-5

1 工作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