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云南澜沧有一个不怕“摊上事儿”的“第一书记”

人民网 李酋 2018-01-03

   自云南省“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启动以来,云南省澜沧县组建157支驻村扶贫工作队,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1012人,对全县20个乡(镇)、157个村的澜沧县4.6738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挂包帮扶,做到挂联包帮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

  一年多来,他们做贫困村的“智囊团”,做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做党委政府的“主心骨”,第一书记们开始“住”进了村民的心里。胡红,勐根村驻村第一书记,这个老百姓口中的“诸葛亮”,用着不怕“摊上事儿”的态度“干上事儿”。

  与贫困村寨同步、同频 

  在澜沧县,驻村的第一书记大多是80后。刚开始,老百姓对他们满心疑惑,“干部下乡走过场,不顶用”。也有部分的第一书记则两眼抹黑,看到村寨贫困,不知从哪儿做起?“怎么办?做什么?”这些种种的问题,是胡红来到勐根村想得最多、最深的问题,而要把这个小村寨的发展步入正轨,急需要一个好的火车头。“帮钱帮物不如帮个好支部”作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下派的第一书记,胡红明白只有让勐根村党支部这个“主心骨”强起来,让党员干部这个“主力军”动起来,脱贫攻坚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胡红紧紧抓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一重大契机,挨个到村干部家里走访,看老人、拉家常,和村干部推心置腹谈心,谈自己驻村以后的想法,谈党章的规定、党员的职责等。

  走访以后,胡红明白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大家相信、信任他。每年的阴雨季节,勐根村的护城河总会因为雨量的增加使得很多的枯枝败叶、淤泥堆积。如果不及时把这些杂物清理出河道,连续几日的阴雨,河水就会慢慢的漫进村寨,漫进百姓的稻田。知道情况后,胡红发动勐根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起清理河道垃圾。

  初来乍到的他,哪会想到早上的清理全程只有9个人参与。看着越下越大的雨,胡红顾不上那么多,一直坚持在河道上清理淤泥。很多周边的群众看到一个戴眼镜的文弱书生一直在河道上清理垃圾,一个两个三个…..陆续跳进河道一起干……原本只有9个人,慢慢的发动当地群众60多人一起和胡红整理河道。人多力量大,有了大家的参与,河道的清理只用了一天时间。这事之后,胡红这个名字让勐根村有着649户人家的小村寨,60%以上的人认识了他。

  “我们的第一书记是我们能看得到的党。”勐根村监督委员会主任刀文华这样评价胡红。2016年的干天季节,勐根村一村民住房失火了,最糟糕的是房内有保存着老达保村民小组的集体经济资金和账册的保险箱。看着熊熊的烈火,老百姓们焦急的等待。

  在了解情况之后,胡红来不及多想,找了一床淋湿的棉被,冲进房间,找到了保险箱的存放位置,经过大家的努力,保险箱被拉出来了,集体经济也保存下来。“胡书记、胡书记,快出来,危险啊……”老百姓在火场外面焦急的呼喊,甚至有的群众都急得哭了起来。“听到大家那样的呼喊我,我感觉不到烫,只觉得我的心都快要融化了。”胡红说。

  走几十里的山路去探路、协调会把嗓子开哑了、阴雨季节天不亮摸清田埂淹没情况…...这个朴实的80后,在与老百姓的相处中收获了信任。

  与当地百姓共鸣、共振 

  为让群众接纳,第一书记们采取了各种办法。有的拎着米酒去给村民出力盖房子,有的到贫困户、孤寡老人家里嘘寒问暖……拉近心的距离。胡红在与百姓的相处中,却用一种质朴的方式得到了百姓的信任。

  打开了心结,胡红和群众坐在了一起。“你们认为应该最先干什么?”“修路、盖房、搞生产,哪个最急?”“搞养殖销路愁不愁?有没有人能带头?”摸村情问民需,作为勐根村的第一书记胡红迈开腿张开嘴,四处问政策找项目。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胡红协助完成了200户安居房改造,村内1765.5米长的道路主路硬化,4183米串户路硬化,实施了能繁母猪、能繁母牛、甘蔗种植等产业帮扶项目。

  除了基础设施的转变,想让合作共赢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就必须把脱贫攻坚向经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拓展,共同奏响“协作曲”。胡红了解到勐根村有茶叶面积4435亩,年内茶叶出售量38万公斤,茶产业在勐根村的经济体系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想要在茶产业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依靠科技对普洱茶生产工艺进行改良和提升。了解情况后,胡红积极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联系对勐根村生产的普洱茶产品进行收集和化学品质评价,建立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制出了适合勐根村茶的“普洱茶粬”,现正进行人工茶粬生产普洱茶的示范,完善普洱茶后发酵的规范化、现代化生产工艺。

  “看到老百姓们期盼,想要发展的眼神,我觉得我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胡红说。在勐根村产业发展和布局中,胡红以科技项目为支撑,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百姓的生产发展中,从而增加经济收入。看到当地优良的土壤与气候资源优势,胡红带领着当地贫困农户44户在勐根村种上100亩竹荪,利用农作物副产品和加工下脚料,结合有机农业的发展规划,在稻田下进行食用菌的仿生栽培,发展稻菌互作复合生态种植模式,在生产食用菌,增加稻田收入的同时,大大节省稻田有机肥的使用成本,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抗病虫害能力与自然产量。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协助当地培养技术队伍,“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方向,让贫困户的“钱袋子”进一步鼓起来,增强了他们脱贫发展的信心。

  在看到科技为老百姓带来的发展后,胡红目前正“捯饬”着勐根村的生态有机茶园的组建和复合农林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与示范,希望通过相关的科学技术,利用大叶千斤拔和杂交构树,发挥在那高效生态农业,提升茶叶的品质,增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提质增效。

  脱贫攻坚工作仅仅只有“物”是显然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人”。只有真正把当地百姓能力素质提升了,才能进一步增强当地脱贫致富的能力。结合项目开展情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开展技术培训,积极引导当地村民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增强富民产业培育效果。结合勐根村少数民族的特色,搭建电商平台,宣传勐根村旅游和特色产品,增加贫困户致富手段。同时针对勐根村完小的情况,实施“走进美丽澜沧”科普活动,共建图书室,捐赠仪器设备改善教学条件。

  俗话说,驻村干部得有婆婆的嘴、毛驴的腿、橡皮的肚,正是这样一个不怕“摊上事儿”的第一书记在勐根村“干上事儿”。

  村子不脱贫,胡红不收兵 

  在胡红的微信朋友圈,从他到勐根村当第一书记以来,98%以上的内容记录的是勐根村的大、小事情,从一条道路的修缮到村寨解决吃水的问题,再到勐根村产业的发展......“我觉得我收获的感情比我付出的要多。”胡红说。

  “岩亮担、胡扎丕”是勐根村百姓给胡红取的少数民族名字,平日里大家都这样亲切的称呼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1年多的时间以来,胡红与老百姓心贴心,把工作做“常”,手拉手,把工作做“准”,面对面,把工作做“实”,做到与脱贫攻坚同步、同频,共鸣、共振,统筹资源、整合力量、叠加优势,改“输血”为“造血”,改外促为内生,改普惠为精准,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来源: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2018/0103/c376835-31099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