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栏
【云南政协新闻网】“不污染环境也能发展经济”
日期:2015-12-28 |来源:云南政协新闻网 |作者:范永娴 | 【 【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是许多外来人眼中的“世外桃源”,独一无二的自然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最宝贵的馈赠。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的当下,云南省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也受到了外界的诸多关注。

  在云南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精神和动员全省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上,近日,本报记者围绕“云南为什么要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如何当好排头兵”等相关问题专访了九三学社社员、中科院昆明分院党组书记周杰。

     记者:云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对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何示范意义,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有怎样的重大现实意义? 

   周杰: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

  从国家战略来看,云南是长江、澜沧江、怒江和珠江等国内重要河流的上游,一方面连接着长江流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同时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云南的生态被破坏,势必会影响到这几个经济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

  从国际关系来看,生态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云南处于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重要国际河流的上游,是沿边开放的前沿,是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陆上桥梁和纽带,如果出现跨境河流污染问题,那么就会影响到国家之间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有损中国是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从云南自身发展来看,总书记希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跨越什么,怎么跨越?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讲,就是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就是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不污染环境也能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战略向沿海偏移,云南成为了改革开放的末梢,面临着对外通道不畅、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层次不高、贫困面较大等困难和问题。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云南是沟通“三路”、连接“两洋”、打通“两洲”的重要节点,云南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

  云南之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意义就在于:在相对落后地区,闯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找到一条边疆、民族、山区、欠发达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一条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创新之路;成为生态立省的典范。

   记者:争当“排头兵”,突破口在哪里?在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下,保障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力的源动力是什么?

   周杰:研判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现实,几个方面的问题不容回避:

  第一是水,全省94条主要河流水质重度污染的断面占10.6%;9大高原湖泊中仍有4个湖泊处于劣V类;流经城市的河流污染依然严重;6大水系均不同程度地面临水资源紧张、水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双重问题。第二是矿,全省矿山企业废水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约占全省工业废水和废弃物排放量的50%左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第三是生物,云南储备着解决未来世界人类生存和发展问题所需的最丰富的战略基因资源,列中国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首。但发展导致生态破坏突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形成云南生物资源“什么都有、什么都少、一用就少、再用就光”的格局。第四是体制机制。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生态意识不够强,约束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守住生态红线措施不严,环境保护仍然以政府为主,尚未转化为企业和公众的自觉行动。

  云南独有的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决定了云南生物产业、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是云南经济增长的优势。云南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已成为中国社会需求最旺盛、供给最紧缺、消费最强劲的资源之一,这是区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本,是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和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外交资源。维护、巩固和发展好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以保护促进发展,是面向全球打造彩云之南世界级特色生态产品基地的根本保障。

   记者:当前,云南全省上下正在开展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生态环境如何与扶贫开发进一步融合,成为脱贫和发展的新动力。

   周杰:从中国农村发展的经验来看,完全靠土地经营脱不了贫,完全靠现有生产方式脱不了贫,完全靠单打独斗脱不了贫。这也是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解决的首要的现实问题。

  其次,农民在不富裕的状况下,还要求他们去保护生态环境,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要解决扶贫与生态保护的问题,必须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必须坚持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在“生态补偿脱贫一批”上下硬功夫,防止因生态系统严重受损而动摇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必须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发展生态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讲两个典型的例子。今年,我去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村扶贫,看到村民在种茶叶、甘蔗、玉米等一些作物,我觉得要通过种植这些作物致富,很难。考察了当地生态条件后,我提出来,种草搞养殖,养牛或者养小耳朵猪。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澜沧的气候、土壤、植被等生态条件非常好,有利于养殖。一年一亩地可以产草10至15吨,足够圈养一头牛。假如农户买一头优质小牛三千元,两年后卖出一万元,也就是说一亩地一年产值可以达到五千元。况且种草不破坏生态,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循环经济,牛粪可以当肥料,草不用打农药施化肥,一切都是生态的。

  第一个例子是种草,另外一个例子是种食用菌,也是在澜沧老达保村。当地的百姓是不种食用菌的,我们的科学家去了以后,帮助当地百姓发展食用菌产业,就是稻子割了以后,在稻田里种,初步估算一亩地可增收五六千元。食用菌采收之后又种稻子,两者在时间上相互错开,种食用菌留下的料子成为稻田的优质有机肥料,又反过来提高了稻子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准备在当地示范种植100亩。

  走生态路,做到精准扶贫,还可以探索多种模式,如庭院经济、田园小镇、集体农庄等。

   记者:今年4月份,中科院昆明分院与云南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围绕“云南如何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进行了专题研讨,请您介绍一下这次研讨会的相关情况和成果。长期以来,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中科院昆明分院做了哪些工作和贡献?

   周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理念和政策的问题,更多的是科学问题。中科院昆明分院作为中国科学院在云南的一个派出机构,云南大学是一所科研综合实力较强的知名高校,应该为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年1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提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后,4月份,中科院昆明分院和云南大学组织了30多位专家学者开展了专题研讨。这次研讨成果丰硕,形成了一份《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建议》的材料,专家学者主要提出了四条建议。这份建议材料最终送到了省委书记李纪恒的案头上,李纪恒书记高度重视,把建议材料批示给了陈豪省长、钟勉副书记和五位副省长。

  多年来,随着院地合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中科院昆明分院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优势,积极作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成国内首个万种植物园,成为物种迁地保护和国家战略植物资源保藏的重要基地;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为切实地履行国际公约、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投身滇池污染治理,取得了一系列滇池蓝藻和凤眼莲治理新技术成果,为滇池污染全面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积极开展生物质能源研究,为“利用优质的动植物油,快速和绿色生产生物柴油”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下一步,中科院昆明分院将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合作,开展一系列共建项目,如建设大昆明植物园、组建中国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推动云南高原特色植物园体系建设等。

    来源:http://www.ynzxb.cn/Info/1/59519/index.aspx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滇ICP备050002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1225号 单位邮编:650204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5
电话:0871-65223106  传真:0871-65223217
单位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茨坝青松路19号 电子邮件:office@mail.km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