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昆明动物所在野蚕蛾茧丝结构及色彩遗传基础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日期:2015-03-30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 【 【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蚕丝业是我国重要的特色产业,但蚕丝业主体——家蚕丝,与自然界野生的鳞翅目绢丝昆虫尤其在大蚕蛾科昆虫的茧丝相比,在一些特性如颜色和抗皱等方面不及野蚕茧丝。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基因起源课题组与昆明理工大学董扬教授、西南大学代方银教授等研究组合作,开展了野生绢丝昆虫遗传资源挖掘工作。通过比较6种重要绢丝昆虫的丝腺转录组,鉴定到一批与丝腺发育相关的大蚕蛾科特有基因。茧丝结构蛋白分析显示,丝素重链蛋白的理化特性如等电点、亲水曲线等在大蚕蛾科内部不同属种之间存在差异;有趣的是,尽管大蚕蛾科野蚕蛾的丝蛋白都缺乏其他鳞翅目绢丝昆虫普遍存在的丝素轻链蛋白,但是轻、重链连接子P25蛋白仅在大蚕蛾科部分属种中丢失;丝胶蛋白在大蚕蛾科与蚕蛾科之间及大蚕蛾科内部存在丰富的丢失/扩增现象,这也导致了大蚕蛾科丝胶蛋白显著的种属异质性。研究还鉴定到一批与大蚕蛾科稳定茧色性状相关的基因,主要富集在转移酶类。

  该研究分析了大蚕蛾科独特的茧丝性状相关基因资源,提示茧丝的物理特性可能由丝蛋白特性、丝腺微环境等等众多因素决定,尤其是茧色稳定性可能归因于色素分子的酶促反应。 

  该研究为大蚕蛾科茧丝进化机制提供了初步线索,为未来家蚕丝的遗传改造提供了潜在的候选基因资源。

  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BMC genomics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164/16/203)上,基因起源课题组的相辉副研究员和王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由973项目、“西部之光”重点项目资助。 

 
相关新闻
·版纳园对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和药物研究动物模型“十二五”规划研讨会在昆明动物所召开
·昆明动物研究所发现胡蜂牛虻过敏综合症直接证据
·昆明动物研究所关于东亚人群源流研究取得新进展
·昆明动物所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研究取得新进展
·特异性靶向HIV感染细胞的新型抗HIV药物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野鲮亚科分子系统发育最新研究进展
·昆明动物所在新基因的功能起源和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西黑冠长臂猿鸣叫个体特异性发生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Nature Reviews Genetics专栏报道昆明动物所新基因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滇ICP备050002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1225号 单位邮编:650204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5
电话:0871-65223106  传真:0871-65223217
单位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茨坝青松路19号 电子邮件:office@mail.kmb.ac.cn